平安普惠:大数据让互联网金融成为有源之水
从金融诞生的第一天起,数据就相伴而行。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崛起,数据挖掘的逻辑和技术也正在经历变革。除了传统的结构化数据,金融机构更想利用大数据信用评估体系拓展征信缺失的市场,并通过金融数据建模,捕捉消费者的行为习惯,量身定制地提供金融服务。
不过,大数据的智能应用不仅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和长时间的验证,还可能面临信息安全的挑战。短期冲击和长期价值矛盾如此泾渭分明,大数据就像“中世纪的骑兵”,培养起来杀伤力不错,但非实力强国便无力负荷,因为没钱没马没传承。
所谓的大数据时代,究竟是新机遇还是伪命题?
很多人还在雾里看花。
作为国内领先的消费金融服务提供商,平安普惠副总裁兼首席市场官徐汉华坚定认为,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并且平安普惠已经探索出一条金融创新和规范发展的平衡之路。
信息洞察:让数据说话
平安普惠副总裁兼首席市场官 徐汉华
“什么是大数据?不是数据的体量大就叫做大数据,也不是简单的数据统计分析,而是我们透过海量数据所看到的行为需求。只有将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紧密结合,才能为传统金融带来全新的变革。”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提及数据的价值,徐汉华这样解释道。
平安普惠依托自身在消费金融及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领域累积的丰富经验,结合国际消费信贷行业的领先技术,将大数据应用到普惠金融业务当中,通过对客户有效信息的深度解析,实现了无纸化全线上信贷体验和管理流程。
徐汉华介绍说,平安惠普采用客户的金融数据和行为数据为客户绘制多维立体的信用画像。这样,客户无需再提供繁复的证明材料,贷款申请和审批的流程更高效便捷,同时也减少客户资料造假的可能。比如说,你可能没想到,填表格时习惯用大写字母还是小写字母会影响你的信用评估;在支付平台里你的团购次数,旅行目的地选择,这些看似不相关的数据都可能是你信用评估中的一个变量。
在大数据时代,这些传统征信难以覆盖的领域都被计入其中:消费者的阅读习惯、旅行目的地、社交关系都可以被视作其信用评估资质,从一个个碎片信息中勾勒出每个人的金融征信画像,让从前在央行系统里没有征信报告的老百姓(45.41-1.00%,买入)也能享受到普惠金融服务。
量身定价,使风险更可控
就这样在短短几分钟内,线上给陌生人贷款几千甚至上万元,难道不担心风险吗?在听到平安普惠如此快捷的贷款流程时,可能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担忧。
然而,徐汉华解释道,他们所有的贷款审批都是基于大数据风控模型的分析,客户的流程体验更好了,但风险更可控。
平安普惠在客户授权的情况下通过多维交叉对比客户关系网,建立“欺诈电网”,基于客户行为分析、行为理解、行为预测的深度洞察,给不同的客户量身定价,增加风险的可控行和管理力度。对于好的客户来说,他们提供的信息越安全,平安普惠就会更信任,给予他们更高的贷款额度;而对于不良客户,他们的信息无法造假了,“欺诈电网“会及时发现并监控可能出现的风险点,一旦发现欺诈骗贷行为将提前触发电网警报。
“现在的大数据真假难辨,很多创新型的互联网金融数据是需要时间验证的,但是我对我们的风控模型非常有信心,因为它是经过金融周期检验过的。”徐汉华说,“很少有一家公司经历过12年,2008年金融风暴、钢贸事件、P2P倒闭潮,经历所有这些考验之后还保持每年高速发展,并且达到了历史最低的信贷损失率。平安普惠自开展业务以来累计借款人总数达到377万,累计贷款量达2,719.97亿元,整体业务的信贷损失率控制在低位的个位数。坦白说我在中国找不到第二家。”
放眼国内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拥有了风险定价的能力,大数据绝不是噱头,基于庞大的金融大数据安全体系,将帮助金融机构有效识别流动性风险,为金融稳定、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编辑: